“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这句至理名言出自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信,被无数后人崇尚为治家之道,教子之方。
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勤俭的美德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
一旦家中子女养成懒惰奢侈的恶习,就是败家的前兆。因为家有不肖子孙,再殷实的家庭最终也会被挥霍一空。
奢侈懒惰,家必衰败,人必落魄
民间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但曾国藩的家族却代代出英才,哪怕到了六七代,也没出过一个废人、一个纨绔子弟。这是因为曾氏家族代代都传承勤俭的家风。
曾国藩一生勤俭,日常饮食,最多一荤。若非家中来了客人,从不增添一个荤菜。他的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曾在家信中告诫侄子:“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他还这样要求长子曾纪泽: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先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认真练习一千个“俭”字。目的是警诫儿子切莫沾染官场奢侈之气。
为了让子孙勤奋上进,曾国藩还不留钱财给子孙。他认为:“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不留钱财给子孙,看似刻薄无情,其实是十分睿智的做法。子孙一无可恃,当然会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而现实中,无私到极致的中国父母们,一生都在含辛茹苦地为儿女操劳。
为了给儿女积蓄丰厚的家底,他们可以倾其所有,只为让儿女后半生高枕无忧。
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
因为,孩子有父母可依,有家产可恃,就会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轻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重则吃喝嫖赌,品格低下。
俗话说:“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败家子不求上进还挥霍无度,就是有一座金山,也会渐渐被他掏空的。
当坐吃山空之时,孩子由于没有谋生能力,就会陷入走投无路坐以待毙的境地。
所以说,奢侈挥霍家必败,好逸恶劳人必毁!
勤俭之风,小能兴家,大能治国
曾氏家族的例子告诉我们:传承勤俭家风,儿孙后代个个都会勤奋上进,自然人才倍出,家必兴也。
同样,一个国家,执政者带头倡导勤俭风气,自然国库充盈,国家安定。反之,朝廷、官场皆是奢靡之风,就会导致国库亏空、民不聊生,那么离亡国便不远了。
在历史上,就有很多因君王穷奢极侈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暴君商纣王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只为修建宏伟鹿台,过“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最终众叛亲离,落得鹿台自焚的下场。
而历史上之所以会有许多朝代出现太平盛世,无不是因为有一个重视勤俭治国的英明君王。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与他多次接受宰相魏征的谏言是分不开的。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安邦治国思想作了精辟论述,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谏。希望唐太宗“产生多欲望时思知足,将要大兴土木时思停止,处高位时思谦让,处满盈时思抑退,享乐安逸时思节制,平安无事时思后患。”
贞观之治中后期,唐朝国富民强,但唐太宗仍谨记魏征“节俭”之谏,不搞奢靡之风。就连出身显贵又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在后宫也是遵奉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从不讲究豪华奢美,一切都以够用为限;饮食宴请从不铺张浪费,以够吃为准。
她的作风带动了后宫中朴实俭廉的风尚,也为唐太宗实行励精图治的治国方略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古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今有“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作为治国的经验,可见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可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太多人喜欢高调炫富,还美其名曰自己是“懂得享受生活”,实则是虚名的奴隶,精神的乞丐。
又因为攀比和跟风,引领出一大批打肿脸充胖子的人,他们实在是愚不可及。
其实,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不是拥有万贯钱财、庞大家产,而是有一双勤劳的手,一颗上进的心;一个人真正的体面不是衣食住行上的奢华,而是精神的富有。